1952年,37岁的顾准卸任上海市财政局长职务。正值壮年的他,却在那个不缺乏道义激情,不缺乏思想勇气的年代,被迫为自己的命运作出改变。当他回头看自己身居高位时的傲慢之感,觉得好笑,说那时只是“小职员哲学”——徒有一点囫囵吞枣的报章杂志的学识,却“才子式的乱闯乱撞,碰到对的,就干一阵,碰不对了,就倒一次霉,思想的细密化,过去实在不够”。
这一点,也一直带给我很大的触动。若是腹中空空,即使有也是鸡毛蒜皮的表面功夫,却还要对事事都大加议论,只是拿不出具体的操作和解决办法,这实在是无益。
几个月后,顾准开始潜心学习历史和数学。历史在于知识,数学在于逻辑,知识在于求实,逻辑在于求是。也是凭借着这股劲儿和对现实的认知,他在那样的年代里紧紧地抠住这两颗石子,守住了自己,用思想的前进来摆脱世界的羁绊和人心的蒙昧。除此之外,宁有他途?
柴静说:“这也就是他的信仰——人的自觉性是最高的神。”
顾准完成了大量的译著和个人专著,在中西文化的地壳里孤独掘进,终于打开了一条通道。有人评价他说,他是1975年后唯一一位能代表精神独立的中国人。《顾准文集》问世后更是引起了巨大轰动。
的确,人活着,生在什么样的时代,背负什么样的背景和使命,面对什么样的现状,无从选择,甚至很多时候都无所适从。因为不了解,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嵌在怎样的社会秩序和结构当中,无法剥离,不能独立。因此,除了随波逐流,宁有他途?
但是人总要有所坚持,为感受为良知做些什么,当思想开始自觉行动,当行动被逼向拐角,除了继续前进,宁有他途?
刘和平在“佳访”中,谈到自己花费七年时间完成的《北平无战事》在投拍时曾七次易手。投资方因为担心这部严肃的历史正剧不能与当今的娱乐化市场相兼容,要求他修改稿子,但他绝不。面对潮流,他说:“总要有人不妥协。”
其实,谁又何尝不是,现实面前都有无奈,要么妥协,要么坚硬,除此之外,宁有他途?然而,遵照前者人云亦云随风而倒的人仍是居多,唯有驱散蒙昧,思想明亮的人才能看透暗藏在社会这部长篇巨著里的骗局,义无返顾地走下去。而不朽的,被人们铭刻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群人。
所谓不朽,归根结底也不过是在历经岁月刁难后,仍能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人心是一汪深潭,杳无边际,探索的越多,未知的便越少,思想越开阔,人生就越寂寞。这是一定的。
但这类人,一旦找到改变的方法,探索的通道,他们就会变得强大,变得自信、固执。
顾准、刘和平者大都如此。
若问他们,非如此不可?必答,非如此不可。